百济神州天境生物遭跨国巨头“退货”背后:中国创新药“出海”何去何从?

最新信息

百济神州天境生物遭跨国巨头“退货”背后:中国创新药“出海”何去何从?
2023-09-27 19:03:00
K图 688235_0
  近日,艾伯维与天境生物的CD47抗体合作宣布终止。不久前,百济神州宣布与海外合作方诺华终止替雷利珠单抗(商品名:百泽安)合作,该药品是继今年7月抗癌症药物欧司珀利单抗后,百济神州被诺华“退回”的第二款产品。
  此前也有多个国产创新药被海外合作方“退回”,如凌科药业的JAK1抑制剂、基石药业的PD-1/PD-L1、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,以及加科思的SHP2抑制剂等。
  对此,近日在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媒体交流会上,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,最近出现所谓的“退单”,应该多方面分析,有对方管线调整、也有中方价格太低等问题,如加科思则是因为对方的药物停止研发才导致联合用药这块停止,并不是中方产品的问题。
  宋瑞霖仍强调必须合作,这样才能相互赋能,相互赋予价值,实现共赢,中国医药创新不能只锚着中国本土市场一定要走国际化,走出去的同时也要给当地带来就业等。
  多家出海药企产品遭“退回”
  9月21日,天境生物收到艾伯维终止CD47抗体的合作协议。艾伯维将停止来佐利单抗联合阿扎胞苷和维奈托克(venetoclax)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(MDS)和急性髓系白血病(AML)的全球1b期临床试验。该决定由艾伯维基于此前的项目终止和策略调整所作出,将于2023年11月20日生效。
  此后,天境生物将重获CD47抗体(包括 lemzoparlimab)的全球权益,协议终止不影响天境生物已经获得的2亿美元预付款+里程碑金额。
  无独有偶,此前7月11日百济神州发布公告称,子公司百济神州瑞士和跨国药企诺华制药签署《共同终止和释放协议》,终止协议生效后,诺华制药不再拥有开发、生产和商业化欧司珀利单抗的独家许可的选择权。欧司珀利单抗是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一款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,用于治疗肺癌、肝癌、宫颈癌、食管鳞癌等,百济神州称其为“当前开发进程中最先进的抗TIGIT抗体之一”。
  随后,9月19日,百济神州又宣布与诺华终止替雷利珠单抗(商品名:百泽安)的合作,百济神州瑞士重新获得百泽安开发、生产和商业化的全部全球权利。百泽安是国内第七款上市的PD-1/PD-L1产品。根据百济神州财报,今年上半年,百泽安在国内的销售额达18.36亿元,同比增长超过四成。这次协议终止也是今年百济神州第二次被“退回”产品。
  国产创新药出海后遭“退货”的现象在今年并不少见。此前凌科药业的JAK1抑制剂、基石药业的PD-1/PD-L1、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,以及加科思的SHP2抑制剂均被不同的海外合作方退回。
  国产创新药自2010年左右起步后开始“出海”历程。据天风证券统计,其中第一阶段2010-2019年出海产品数量总和不到20个,多数产品集中于肿瘤领域,国际化趋势尚未形成。而在2020年及以后,中国创新药企积累了近十年的发展成果,多个产品疗效显著获得国际认可,“出海”进程正式进入第二阶段。中国药企出海及国际BD (Business Development) 授权产品数量迅速增长,交易金额屡创新高,治疗领域逐步扩展。出海已成为中国创新药企业绩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。
  毕马威报告指出,目前,中国创新药的出海模式具有多样性特征,总体上可以被分为三种。第一种模式是自主出海,即中国药企凭一己之力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,然后申报上市,获批后销售。具有代表性的是百济神州的百悦泽(泽布替尼)。
  第二种模式是借“船”出海,包括License out(专利授权),中国药企把自己产品的海外/全球权益卖给海外企业。海外企业接过接力棒,负责后续的临床开发、申报上市、生产和销售等工作。这也是目前我国企业采用最多的“出海”方式。
  第三种模式是联手出海,由中国药企和海外药企联合开发,分担成本和收益,是一种折中的形式;或股权授权、销售渠道合作等,主要通过找到当地某方面比较成熟的企业,实现收购、兼并。
  亚盛医药董事长、CEO杨大俊表示,国内外生物医药公司合作、共同开发、共同推广,是很常见的。“有人将生物医药生态圈的企业合作比喻为‘好莱坞模式’,一个电影的成功上市,实际上有很多团队和细分的领域去完成,最后组成一个大片,不可能每个人什么都做。在细分领域,每个生物医药公司做好自己的最重要。因此,每个公司在各自的阶段做好自己的工作,最后一起合作,这是一个常态。”
  未来发展路向何处?
  据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数据统计,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7384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8487亿美元,CAGR为3.5%,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345亿美元。
  目前,我国生物医药已从仿制1.0时代迈向了创新为主导的新阶段。据GBI发布的新药审批专题报告,2021年我国新药审批全面加速,共82种新分子(按有批准文号的西药分子名计,不区分剂型)首次在国内上市,这是自2017年中国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(ICH)以来批准新药最多的一年。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在2021年集中落地,自研新药占比高达35.8%,与进口新药齐平。
  无论是传统的医药企业,还是近些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,都尝试将创新药的市场逐渐拓展到海外。
  一方面,在美国和其他先进国家,医疗保险的待遇较为优越,政策和制度都比较健全,市场上的患者和医生更容易接受新药,同时药品的定价有很大的灵活性,这为创新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。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数据显示,2021年,美国在全球创新药销售额的占比超过一半,而其他发达国家中,欧洲五国占比达到16%,日本韩国占比达到8%,中国仅3%,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。
  另一方面,中国创新药的目标必须是具有全球竞争力。当前,大多数国家仍然认可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的审批标准。因此,完成FDA的临床试验,确认安全性和有效性,并最终获得FDA的批准上市的创新药,被全球大部分国家接受和认可。
  对此,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:“中国医药要实现更好发展,就要走出去对标学习优秀案例与经验,不断突破创新。现在我们非常关注、支持在研的项目,推动和海外特别是和跨国企业的合作。因为这方面的开发光靠我们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,经验也不足,因此要非常坚定地走出去。”
  醴泽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凯军从投资方的角度强调:“如果是创新的话,将来一定是投全球性创新的企业。否则的话,它不会在整个产业链中有足够的价值让人愿意不停地给它资金。”
  然而,受中美贸易摩擦、美联储加息、二级市场经历投资寒冬等不利因素影响,如今创新药的出海也受到了阻碍。
  从2022年国产创新药FDA上市申请结果来看,中国创新药在美国获批上市日益艰难。2022年仅有泽布替尼和西达基奥仑赛获批上市,而且是因为临床数据出众而获批。
  截至2023年9月22日,已有包括百济神州、加科思、基石药业、凌科药业、天境生物等在内的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和跨国药企的License-out项目以“分手”告终。
  跨境交易停止,跨境伙伴“分手”……在陌生的国际环境之中,中国创新药出海何去何从成为医药公司不得不面临的话题。
  创新药的出海是国内外公司的双向选择,因此,若想长久的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医药市场中,必须要提高自身研发项目的质量、创新性,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具有足够的吸引力。
  对此,杨大俊强调,国内外的合作能否长久地走下去,主要看临床的价值和市场的需求。企业需要对自己内部的管线的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做综合的判断。
  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BD的合作第一还是要看临床价值、市场需求。我们除了自己的药安全有效之外,还需要跟你的同行、同类型产品去比,有没有差异化、有没有优势。”杨大俊表示。
  除此之外,企业发展的理性与独特性同样重要。虽然许多企业在初期可能认为某一方向是未来的发展大势,但随着更多参与者加入,这条路逐渐变得狭窄和拥挤,正如李凯军强调,“没有任何两家公司的成功是一样的。”
  对此,丁列明认为,一方面企业自己要理性,不能一拥而上,不能赶大流,大家要有自己的优势、特色。另一方面,从国家、行业、协会的层面,要引导和提醒企业不要挤在很窄的路上面,要有差异化。
(文章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百济神州天境生物遭跨国巨头“退货”背后:中国创新药“出海”何去何从?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